跳到主要内容

集合论

集合与元素

集合与元素:集合是元素的全体。

集合元素的性质: 无序性, 独特性, 确定性, 任意性

幂集

集合的全体子集构成的集合叫做幂集. P(A)=2n|P(A) = 2 ^ n|

标记法

集合通常使用大写字母表示,元素通常使用小写字母表示。

因此术语“p是A的元素”或等价于“p属于A”记作: p ∈ A

外延公理

两个集合A和B相等当且仅当其元素相同。

如果集合A与B相等,则记作 A = B,否则 A ≠ B。

集合的表示

集合有两种基本素方法,一是枚举元素,二是描述元素特征性质。

如:

V = {a, e, i, o, u}, 或
V = {x: x是英文字母,x是元音字母}

E = {x: x > 0, x mod 2 = 0} 或
E = {2, 4, 6, 8, 10, ...}

常用的集合及其表示

符号意义
N全体正整数
Z全体整数
Q全体有理数
R全体实数
C全体复数

抽象原则

给定集合U和性质P,则存在集合A恰好包含U中具有性质P的那些元素。

全集与空集

全集

记号为U。

空集

没有元素的集合;又称“零集”,记号为 ∅,或者

空集的特性:

- ∀A: A ⊆ ∅ ⇒ A =
- P() = \{}
- card() = 0
- ∀A: ∅ ⊆ A
- ∀A: A ∪ ∅ =
- ∀A: A ∩ ∅ =
- ∀A: A × ∅ =

子集

如果集合A的每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,则称A为B的一个子集。也称A包含于B或者B包含A。记作:

A ⊆ B 或 B ⊇ A

或者A不是B的子集,即A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B,则记作 A \nsubseteq B 或者 A \not\subseteq BA \nsuperseteq A 或者 B \not\superseteq A

定理1.1

  • 对于任意集合A, ∅ <= A <= U
  • 对于任意集合A,A <= A
  • 如果A <= B,且 B <= C,则 A<= C
  • A = B 当且仅当 A <= B 且 B <= A

集合运算

笛卡尔乘积

有序偶

有序偶是两个对象的搜集,使得可以区分出其中一个是“第一个元素”而另一个是“第二个元素”(第一个元素和第二个元素也叫做左投影和右投影)。带有第一个元素a和第二个元素b的有序偶通常写为<a,b>。

AB={<x,y>xA,yB}A * B = \{ \lt x,y\gt|x \in A , y \in B \}

关系

二元关系

如果一个集合的元素都是有序偶(非空), 则该集合为一个二元关系. 记作R.

并与交

属于A或者属于B的所有元素的集合,称为集合A和B的并集,记作:A∪B.

属于A并且属于B的所有元素的集合,称为集合A和B的交集,记作:A∩B

如果A和B没有公共元素,则称集合A和B是不交的, A∩B = ∅。

此时,A与B的并集称为不交的并(disjoint union)。

下述语句等价:A ⊆ B,A ∩ B = A,A ∪ B = B。

所有属于全集U但不属于A的元素构成的集合:

Ac={x:xU,x∉A}A^c = \{x: x \in \mathbb{U}, x \not\in A \}。

也记作 A` 或者 Aᶜ。

相对补/差

集合B关于集合A的相对补,或称集合A与集合B的差,记作 A\B,是由所有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.

也记作:A-B 或者 A~B。本质上:A\B = A ∩ B`。

对称差

集合A和B的对称差,记作 A ⊕ B 是所有属于A或B但不同时属于A和B的元素的集合。即:

AB={x(xAx∉B)(xBx∉A)}A \oplus B = \{x | (x \in A \land x \not\in B) \lor (x \in B \land x \not\in A)\}

性质:

AB=(AB)(AB)AB=(AB)(BA)A \oplus B = (A \cup B) \setminus (A \cap B) \\ A \oplus B = (A \setminus B) \cup (B \setminus A)

集合的代数运算及对偶性

定理1.3,集合满足以下表所列的规律:

对偶性

设E为集合代数运算的一个方程,则E的对偶E是由将E中的并与交互换,全集与空集互换,得到的方程。 在集合的代数运算中,对偶原理成立。即如果一个方程E成立,则其对偶方程E必定成立。

有限集及计数原理

一个集合称为有限集,如果它恰好含有m个相异的元素,其中m为某非负整数;否则,称集合为无限集。

用记号n(A)表示有限集A中元素的个数,也可以用 #(A),|A| 或者 card(n)。

引理1.4

如果A,B为不交的有限集,则A∪B为有限集且

n(A ∪ B) = n(A) + n(B)。

定理1.5

如果A,B均为有限集,则A ∪ B和A ∩ B均为有限集,且

n(A ∪ B) = n(A) + n(B) - n(A ∩ B)。

推论1.6

如果A,B,C均为有限集,则A ∪ B ∪ C均为有限集,且

n(A ∪ B ∪ B) = n(A) + n(B) + n(C) - n(A ∩ B) - n(A ∩ C) - n(B ∩ C) + n(A ∩ B ∩ C)。

集族,幂集和集合的划分

集合的集合称为集类或者集族。集族中的元素(集合),称为子类或子族。

幂集

对于给定的集合S,其所有可能子集的族,称为集合S的幂集。记作:Power(S)。如果S为有限集,则Power(S)也是有限集。并且:

n(Power(S)) = 2 ^ n(S)

划分

设S是一个非集合,S的一个划分是将S剖分为一些不交叠的非空子集。即:S的一个划分是S的一族非空子集{A_i},满足:

  1. S中的每个元素a属于一个A_i;
  2. {A_i}中的集合互不相交,即对于两个不同的集合, A_i ∩ A_j = 0

划分中的子集叫胞腔

partition(S)={A(xS,AxA)(Ai,Aj,AiAjAiAj=)}partition(S) = \{ A | (\forall x \in S, \exists A \to x \in A) \land (\forall A_i, \forall A_j, A_i \neq A_j \to A_i \cap A_j = \emptyset)\}

集合运算的推广

定理1.7

A\mathscr{A} 为集族,则:

[(AAA)]c=(AcAA)[(AAA)]c=(AcAA)[ \cup(A | A \in \mathscr{A}) ]^c = \cap(A^c | A \in \mathscr{A}) \\ [ \cap(A | A \in \mathscr{A}) ]^c = \cup(A^c | A \in \mathscr{A})

数学归纳法

数学归纳法原理I

设 P 是定义于正整数集合N上的一个命题,即对N中的每个n,P(n) 或者正确或者不正确。假设P具有下列两个性质:

  1. P(1)为真,
  2. 只要P(n)为真,P(n+1)亦为真

则对任意正整数,P都为真。

数学归纳法原理II

设P是定义于正整数N上的一个命题,使得:

  1. P(1)为真,
  2. 当对于所有的 1 <= k < n,P(k) 为真时,有P(n)为真,

则P对于所有的正整数为真。

良序集

Loading Comments...